关键词:
汉语空间介词
汉泰对比
语言类型学
偏误分析
摘要:
本文基于语言类型学理论和汉泰双语平行语料从语义类型特征、使用频率、语法化现象、词汇化趋势、句法功能及语序这几个方面来考察汉泰空间介词的类型学特征。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无论是共性或是特性,都可以通过泰国汉语学习者空间介词的习得情况反映出来。汉语空间介词在语序、类型、隐现和语义上与泰语的差异描绘了汉语空间介词的特征轮廓,彰显出汉语空间介词的类型特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汉泰空间介词的类型虽同为前置词,但类别差异较大。汉语空间介词以双位介词类别为相对优势,主要有“在”“于”“自”“向”“往”“到”;还有一些的动前前置词,主要有“从”“沿(着)”“顺(着)”“离”,几乎没有纯粹的动后前置词。泰语空间介词以动后前置词类别为绝对优势,还有少数的双位前置词,主要有“(?)(在)”“(?)(在)”“(?)(到)”,没有纯粹的动前前置词。2.泰语空间前置介词的标记性和句法自足性比汉语前置介词强。泰语前置介词能直接标注处所位置题元,而汉语前置介词中的“在”“从”“到”“往”只能直接标记专有名词类的处所题元,不能独立标注非处所题元,需要加上后置方位词才能标注非处所题元。3.汉语空间介词的语法化程度高于泰语空间介词,其中“在”“于”“自”“到”“向”“往”有与动词融合形成词缀化的趋势。这些动词类型多为单音节位移动词,其中当“到”“在”融合的动词为单音节位移类动词时,介词的读音发生弱化,可以隐去,说明位于动词后的介词虚化程度更高,这也是汉语学习者在“V+P”构式中容易产生的误加偏误的原因。而泰语空间介词还处于独立词阶段,它位于动词后不能隐去,说明泰语介词比汉语更遵循介词联系项原则。4.处所介词“在”“于”的语义角色比“(?)(在)”“(?)(在)”“(?)(在)”“(?)(在)”更广,“在”还能表示动作的时态,在动词前介引的是动作起点,表动作正处于的位置,在动词后介引的是动作的终点。而泰语、英语处所介词不能表示动作的完成情况。表处所位置时,泰语处所介词不能表示“在(?)上”的处所语义;“(?)(在)”不能表范围、条件和方面的抽象语义;“在”放在动词后,可以表示持续的状态,泰语处所介词没有这种语义。“于”的语义范围更广,可以介引来源、对象等题元,语义虚化程度最高,在介引处所、时间时,容易被“在”替代。5.起点题元介词“从、自”的框式介词和“(?)(从)”在介引处所起点、事物来源、依据题元上一一对应,但是“从、自”还发展出了时间起点题元,泰语没有。此外,汉泰英三种语言的起点题元介词的使用频率均低于终点点题元,呈现出语义的不对称性,说明起点题元比终点题元的标记性更强。6.汉语对空间方向题元的标记较强,语义精确度和词汇化程度较高,汉语方向介词(向、往、朝)可以直接标记NP,还可以直接标记方位名词,而泰语不行。首先,汉语方向介词用专门的介词表示,而泰语英语会借用终点介词来充当方向介词。其次,泰语会用处所题元介词替代方向介词,或是直接不用方向介词,所以使用频率低于汉语的。最后,汉泰方向义介词语义功能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是介词的语法化和介词本义的差异。汉语方向介词的本义有面对义、移动义、朝向义等,泰语仅有移动义。汉语的语法化程度较高,其语法化进程为动作移动方向(向、往、朝)→动作指向方向(向、朝)→动作指向对象(向、朝)→动作言谈对象(向)→动作给予对象(向),而泰语的语法化进程为动作移动方向((?)[bai33(?)33]、(?)(33)su:21])→动作指向方向((?)[bai33su:21]),所以泰语方向义介词介引的题元没有汉语复杂。7.“沿(着)”和“顺(着)”是空间介词中唯一由“V+体词标记”组成的介词,它们是彻底的介词,可以直接标记处所事物路径题元,不需要后置词,可以作定语和状语,虚化程度比泰语高,语法化途径是处所介词→依据介词。而“(?)[da:m33](顺着/沿着)”还有跟随义动词的用法,虚化途径是跟随义动词→处所介词→依据介词。“沿(着)”与“(?)(顺着/沿着)”的对应程度比“顺(着)”高,造成学习者偏向性地使用“沿着”,对“顺(着)”产生回避。8.“到”既能介引动作行为的终点,还能介引趋向性处所,“到”和“在”是空间关系中能通过语序变化标记动作的时态的介词,介词短语位于动词前表动作未完成,位于动词后表动作已完成,而英泰的终点介词均没有这种用法。在介引趋向性处所时与表示动作结果性处所的“在NP/V在NP”语义相差无几,这种情况泰语、英语只能用处所介词。其次,它们都出现了与动词融合成词的趋势,不过两者的区别较大。沈阳(2015)认为“V到”和“V在”都能表示主体或客体动作的最终位置,但是“V到”强调主体或客体的方向终点处所,“V在”强调主体或可以的存在。9.在空间介词中,“在”字框式介词存在典型的隐现情况,作状语和定语的强制性没有作补语的大,介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