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言
孔子
君子
进德修业
文学性
摘要:
《文言》作为《易传》之一,重在阐释《乾》《坤》义理,是儒家思想与《易经》紧密结合的篇章之一。现通过文献考证、文本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对《文言》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首先,对《文言》研究问题由“义理”向“辨伪”的转变进行梳理。对从先秦两汉中关于《文言》的记载情况,到宋代欧阳修开始怀疑《文言》非孔子作,经历宋代杨简、明代季本、清人姚际恒、崔述、戴震、李荣陛、叶佩荪、俞樾、杨以迴、皮锡瑞、陈启彤、廖平等学者以及古史辨时期顾颉刚、钱玄同、钱穆等学者的考论情况进行归纳概括。其次,对《文言》成文问题和思想归属进行考论。通过对《易经》与儒家在先秦时期的关系进行论述,结合其他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确定《易经》《文言》与儒家是密不可分的;对反对孔子与《文言》关系的学者提出的问题论据进行讨论,肯定《文言》与孔子的紧密关系;对《文言》制作进行考论,确定“文言”的含义,“文”是效法天地而形成的道德观念,进而“文言”就是关于这一切的论说。又根据《文言》材料的来源,认为《文言》成篇时间当在战国前期,更进一步来说应在子思前后。探源《文言》思想,归纳出“仁”“遯世无闷”“修辞立诚”“求同”“时中”“君子”等显著的儒家特征的思想内容。再次,对《文言》中君子思想进行讨论。首先明确“君子”内涵的“德”与“位”关系的变化,《文言》中的“君子”仅指儒家道德上的理想人格。《文言》君子思想是《乾》《坤》二卦的自然因素与社会责任相结合,重在弘扬“文德”而产生的。其次,从君子性情与修身、君子道义与礼制、君子责任与家国三个方面探讨君子的内涵与精神特征。《文言》中“情”与“性”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的,“情”以“性”为内在原则,“性”以“情”为表现形式,君子修身就是修“性”“情”。《文言》中君子以“仁”作为道义的内核,以“礼”作为外在表现形式,遵循“善世不伐”“正位进取”“顺让”等修身原则。《文言》将君子与家国责任紧密结合,表现为“自强不息”“忧患意识”“尚贤亲民”“合和大同”四个方面的政治观念。最后,《文言》提出君子的行为路径是体仁待物、成德为行和开物成务。《文言》以“仁”为体,作为君子修身立行的根源;以“成德为行”作为君子修业的基础;以“开物成务”作为君子修身的目标。最后,对《文言》表现的文学意义进行分析。首先,总结了《文言》的文学特色。第一,在句式上,骈散结合且用韵。《文言》句式在骈散之间灵活转换,而且《文言》骈句并非作者刻意为之,有一些散句穿插其中。并且句子用韵具有音律的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在语言上,辩物正言,修辞达意。《文言》用雅言表达事物确切的道理,不追求“标新立异”,做到“体要”和“微辞”、“正言”和“精义”相通互用。第三,在表现手法上运用排比、对偶、象征、对比等修辞,语言简练。然后,对《文言》思想中体现的文论观进行分析概括。一是在文学创作倾向上“修辞立其诚”。“立诚”是“修辞”的目的,“修辞”要做到“信”与“谨”。所谓“信”就是真实达意,能够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谨”就是谨慎措辞,能够把握用语的分寸。二是文学审美要求上致“中和”。这主要表现在“情”与“理”的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文章内与外的和谐三个方面。三是文学社会功能上“天人合德”。这是讲究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能够积极探求人文之理,再如实关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