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灵枢经
明清
乾嘉考据
训诂
摘要:
《灵枢经》(以下简称《灵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文献之一,它与《素问》共同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奠基著作《黄帝内经》,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创立卓有建树。先秦两汉至今,众多学者对《灵枢》进行了许多训释与阐发,产生一系列训诂专籍,《灵枢》训诂之学得以发展,尤以明清时期最为显著。此时期,《灵枢》训诂著述数量远远超过以往所有朝代之总和,取得了许多有目共睹的训诂成果。
目的
本文全面系统梳理现存明清时期《灵枢》相关训诂著作的作者生平、成书背景,重点归纳总结其训诂特点、不足、成就及影响。并结合社会思潮和学术学风,考察分析明清《灵枢》训诂发展的内在承接、递进和转折关系,系统梳理明清《灵枢》训诂学发展历程,归纳其训诂发展的特点、不足与成就。旨在完善中医训诂尤其是《内经》训诂的内容,批判继承明清医家、学者的《灵枢》训诂成果及方法,为当代研读和运用《灵枢》经典提供有益借鉴。
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学研究法、训诂考据法、历史比较法等方法,分别对明代和清代的社会及学术背景进行考察,选取《灵枢》相关的代表性注释类著作,从作者生平、成书背景、训诂的特点、不足、成就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明清时期《灵枢》训诂发展的差异、不足和影响进行重点考察。
结果
1.《灵枢》自成编之时就是带有训诂性质的古医籍,其训诂之学肇始于先秦两汉,随后发展于晋唐时期,因名称及版本流传混乱,至宋金元时期几近衰亡,在南宋史崧本《灵枢》定稿之后,兴盛于明清时期。
2.明代《灵枢》训诂著作主要诞生于中晚期。受当时经学考据、文学复古思潮及针灸学界情形等的影响,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首开《灵枢》注释之先河,为后世《灵枢》训诂打下坚实基础;张介宾《类经》集百家之长、融百家之思,成一家之言,于《灵枢》训诂有承上启下之功;李中梓《内经知要》简易化裁《类经》训释,使《灵枢》训诂内容更切于临床实用。
3.清代《灵枢》训诂面貌稍异于明一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方面,继承明代《灵枢》训诂传统,全文注释、节选(分类)注释类著作增多。又清代温疫流行,以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家,节选注释《灵枢》温热病相关经文,发展温病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清代朴学兴起,乾嘉训诂考据学发展至鼎盛,《灵枢》训诂方式亦发生变革。清儒以治经之绪余,对《灵枢》的文字、音韵、训诂进行了诸多考证与研究,解决了《灵枢》当中诸如校勘、句读、难解字词等的部分疑难问题。
4.明清时期,诸医家、学者对《灵枢》进行许多注释,但由于社会思潮和学术风气的不同,训诂内容各有侧重,训诂方式亦有所不同,他们的训诂成果和训诂方法对后世医经训诂和《内经》词汇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亦需看到,明清《灵枢》训诂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不足,在校勘方面相对薄弱,又未能充分运用音韵学研究成果。
结论
明清时期是《灵枢经》训诂大发展阶段,在医经训诂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由于时代思潮和学术风气的变迁及社会疾病谱的变化,明清《灵枢经》训诂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向:复古思潮之下,以尊经崇古为宗旨的全文注释类著作;实学思想之下,以临床实用为目的的节选(分类)注释类著作;乾嘉学派影响下,以校勘释词为目标的清儒校诂类著作;疫病流行之下,以挖掘《灵枢》温病相关内容来支撑完善温病学理论体系的专题发挥类著作。
这些共同构成了明清时期《灵枢》的训诂面貌,极大地弥补了长久以来《灵枢》训诂缺失的遗憾,并对后世医经训诂及其词汇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灵枢》名称及流传混乱等因素的影响,明清《灵枢》训诂亦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不足,今人应批判继承前人《灵枢》训诂成果和训诂方法,继续完善当前《灵枢》训诂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