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晚明
笔记
文人游艺
文化意蕴
社会影响
摘要:
休闲与娱乐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类业余生活的主题,是了解时代的社会精神面貌的窗口。孔子言:“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时,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即人习于六艺,能达到修身与“心与道合”的境地,而“游艺”之人“犹贤乎已”,无伤大雅。“游于艺”辗转流传于后世,“艺”的内涵已发生了变化,脱离了“六艺”的范畴而出入于“游戏”与“艺术”之中,导致许多文人“耻于游艺”,视“戏具”为“末技”,目纵情于中之人为不务正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车轮来到明中叶以后,理学式微,迎来纵乐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社会的好货好利之风,文人的消费能力大幅提高;朝政的宽大与舆论空间的扩大,为社会风俗的多样性与文人观念的开放性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撼动,追求个人独立与主体自由的阳明心学崛起,反拨了程朱理学对人欲的压制。如此种种,文人从理学的压抑与明初政治的高压下解脱出来,普遍追求“居乡之雅趣,太平之乐事”,乐乎于追求时尚,游艺活动大行其道。士为四民之首,明代文人士大夫是社会风气的倡导者与推动者,他们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着意追求生活的安逸与侈靡,或工博弈,或组团结社,或多蓄美姬,或狎妓纵酒,或贪于财货,或广建园林池沼。这一极具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群体之生活时尚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绘画、戏曲、小说等各个方面,使之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然而,明代中后期也是朝政日非,小人当道,文人地位急剧下降的时代,士人阶层内部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士大夫有感于朝政的黑暗、君王的荒诞与小人的丑恶,毅然与朝政相背离,纵情山水,溺于游艺。一方面是为了排遣自己内心的忧愤,借游艺之名浇自身之块垒,视博弈、出游等业余之事为高雅与时尚;一方面则是为了明哲保身,躲避小人的讥谗与迫害。另一部分士人则痛心与忧虑于朝廷的腐败与官吏的无能,倡导实学,积极改革,寻求挽狂澜于既倒,救生民于水火的经世致用之道。放浪形骸、耽于游艺的文人更能呈现中晚明社会的精神风貌与文人内心的真实律动,为我们研究明代社会生活与文人心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