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左傳
新證學
訓詁
出土文獻
二重證據法
摘要:
《左傳》成書去日久遠,諸事及字詞句,考鏡訓詁有闕,又經流傳輾轉,版本繁多,不得復觀舊本。漢成帝時,劉歆始修《左傳》,和帝十一年,《左傳》立於官學,左氏學始顯。漢魏以降,治《左傳》者數十家,多散佚弗傳,不能稽古而釋,唯杜預之注流行於世。有清一代,考據之風盛行,或謂樸學,以據而釐文獻,《左傳》有顧炎武、惠棟、洪亮吉、劉文淇等最為之甚。民國初,王國維始授《古史新證》,概括“二重證據法”,遂“新證之學”發軔。文章運用新證手段來研究《左傳》,對《左傳》文本及所載的輿地、曆日、人物等內容進行舉證,從而補正歷代學者之注和舊說,或發明新意,還原《左傳》所載之本來。在結構上,分緒言、序目、結語三部分,其中序目以札記體方式,對《左傳》進行研究。序目之結構按“魯國十二公”順序排列,以杜預注為主要參本,輔之以孔穎達、劉文淇、楊伯峻等學者之說,加以新證學之手段,謹按以表作者觀點。文章所使用的新證手段即包括傳統文獻學之訓詁、校勘等,又利用了考古學、歷史地理學、天文曆法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在內容上,文章所列各條目大致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文本新證。利用文字訓詁、版本校勘、出土文獻1證等手段,對文本字、詞進行補正,有二十餘條;二、輿地新證。利用考古發現、出土文獻等材料,對諸侯國的地望、古地名及其位置、地域的發展歷程等內容進行補正他說,亦二十餘條;三、曆日新證。利用出土文獻和古代天文曆法、現代天文學等學科的知識,對涉及曆法、建正、關鍵時間節點等內容進行商榷,得出新的結論,十餘條;四、人物新證。利用相關材料,對涉及的人物稱號、關係、生平、墓葬等內容進行研究,補正他說,十餘條;五、其他新證。主要包括器物、制度、文化等內容,利用相關材料對研究主體進行再考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