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經籍籑詁
阮元
训诂
引書
文獻學價值
摘要:
本文以《經籍籑詁》(以下簡稱《籑詁》)引書為考察對象。《籑詁》征引保存了大量文獻,前人對《籑詁》的文獻學研究多集中在對對該書基本情況的介紹和文本的校勘整理上,如對該書的編者、成書背景、版本等問題進行研究,但對其中的引書多是作簡單梳理,並不下斷言。本文以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的《籑詁》影印版為底本,綜合運用統計分析法、專題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和文獻學方法,對《籑詁》引書展開專題研究。正文主要從四個部分展開詳細論述,現將諸部分研究要點總結如下:首先,圍繞《籑詁》成書始末、版本情況和編纂體例展開分析,並著重考察了《籑詁》的成書背景、編纂人員、成書地點、成書時間等基礎信息。本章重點:一是本文將《籑詁》成書劃分為四個主要階段,梳理出從正式組織開展編纂工作到《經籍籑詁補遺》撰成所有環節中五個重要時間節點。二是對參與《籑詁》初編和補遺工作的45位編者中,本文著重探討了總纂臧鏞堂的價值與貢獻。三是通過考察《籑詁》編纂工作的開展地點和編者群的籍貫構成比例,得出結論:《籑詁》編者的選拔呈現出以浙江本地經士為主,在地域上以杭州府為中心,圍繞近距離縣府和沿海州府發散分布,向浙江省東部和南部方向倾斜,呈扇狀分布。根據《籑詁》編者籍貫分布的特征,亦可窺清代嘉慶初年浙學文化的精神風貌。其次,圍繞《籑詁》引書來源與體例兩大核心,分析《籑詁》引書的收錄範圍、訓詁方法與特點。本章重點:一是考查《籑詁》引書的文本構成,並簡要概括為古籍原文、古籍注書、金石文獻及其他三大類型。二是從內容與形式兩個維度分析《籑詁》引書體例,分別概括為單引經傳原文、單引經傳注文、兼引經傳原文加注文三種基本形式;只列書名、只列篇名、只列著者、兼列著者與書名、兼列書名與章卷篇名等五種情形。三是立足上述分析,對《籑詁》卷首24條凡例未盡之處予以補充說明,為《籑詁》新增五條凡例,進一步完善其賅博的引書系統。再次,圍繞《經籍籑詁》引書統計與分析這一核心任務,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一是明確《籑詁》引書概念與凡例,保證引書統計有章可循,客觀合理。故本文在總結前賢引書研究經驗,結合《籑詁》引書實際的基礎上,提出七條引書1錄凡例。二是根據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的《經籍籑詁》影印本為依據整理的《籑詁》初編部分電子檔原文,結合數據統計工具,具體開展引書1錄工作,期間反復核校紙質書籍,及時記錄整理表述不清、存疑待考和有明顯錯)之處的引文與引書,綜合運用“四校法”集中進行考證校對。三是據《四庫全書總目》四部分類體系,對所1《籑詁》引書進行分類統計。四是根據數據分析《籑詁》總體呈現出經史並重,崇儒重禮,同時又雜引地理類、佛道讖緯、金石文獻的特征,反映出《籑詁》引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具體來看,主要體現為:經部引書重源輕流,以十三經注疏和小學类古籍為本;史部引書傾向兩漢正史,先秦雜史;子部引書以儒家為尚,綱紀群籍;集部集中征引王逸《楚辭章句》與李善《文選注》。此外,《籑詁》还呈现出專收唐代以前,尤重古文經學;重源兼收,雜采佛道讖緯;間雜比勘,注重金石材料,吸收1佚成果;從省避復,引文形式簡省等整體特征。最後,以個案分析《籑詁》引書功能與局限,此為本文重中之重。本章研究工作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舉例分析《籑詁》在文字學、音韻學、語義學三個方面的具體功能,其引書功能主要體現為校字異同、說明音讀、歸納義項,尤以歸納義項、梳理字義為基礎。二是將從《籑詁》引書實例出發,將其引書局限概括為:稱引失範、取材失當、出處未明、)誤失校四種情形,並綜合個案研究,考校訂正。本文統計工作雖已如履薄冰,幾經複檢,慎之再慎,但仍難免疏漏、舛誤。未盡之處,敬請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