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吐蕃时期
民族交往
语言接触
摘要:
语言接触是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由于社会生活中的相互接触而引起的语言接触关系。随着吐蕃王朝的不断扩展,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交流加深,语言的接触和交流促进了社会发展也提升了民众生计。古代藏语不仅作为吐蕃时期民众之间或本民族内部使用的主要交际工具,亦是在周边各民族交流和共同生活的重要工具。文章基于藏文历史文献和吐蕃时期碑文、敦煌文献等汉藏史料,运用文献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分析吐蕃时期的古藏语及其语言接触特征,发现吐蕃时期民众交际中有明显的拼读为头置字、系足字、前置字、后置字或又后置字的古藏文结构之音,以及分辨浊清音、送气不送气音,自由调换为发音部位相同的字音,王臣间商讨国事选用吟唱,歌词韵律平衡等叙事特点,上述现象体现了吐蕃时期古藏语的面貌和语言特点,也可通过它了解与周边国家和民族间的语言接触现象。语言接触中古藏语影响着其他民族的语言,吐蕃周边民族的语言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古藏语语言内部结构及语言的功能,如:སྱ་(shya)སྭ་(shwa)གུ་རུ་(gu ru)པདྨ་(padma)ནྱ་(nya)ཀྲྀ(kri:)等是古印度天竺语中翻译的借词;又如:开(ཁའེ),文(བཱུན),县(འྱྭན་ཧྱྭན་),梁(ལྱང་)等为古汉语中借用。另外,唐蕃联盟碑上的大唐皇帝(ཧྭང་ཏེ་)和宰相王尚书、王孝杰(འྭང་ཞྔ་ཤོ་),王播(འྭང་ཕ),杜元颖(དཱོ་འགྭན་ཡྭེང)等王臣名音译为藏语,能反映了吐蕃时期语言接触特点。通过语言接触或语言内部结构关系,能够知晓当时吐蕃与诸多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等历史关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