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俞樾
易学
象数
训诂
义理
乾嘉
摘要:
俞樾为晚清时期著名的经学家,著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其易学方面的著述还包括《易贯》《<易>穷通变化论》《玩易篇》等。俞樾作为乾嘉学术之“殿军”,训诂方面继承乾嘉之风,重训诂考据,受高邮王氏影响较大,同时以象数为工具揭证易辞;象数方面多融通汉代易学,又对焦循有所继承,同时也不乏独创。
第一章分析了俞樾对易卦起源的探讨。俞樾区分了伏羲画卦次序与八卦次序,他认为伏羲效法天居上,地居下,人居中间之结构而画艮、巽两卦。又天地交感,阳气下降、阴气上升产生万物,故分别产生坎、震,离、兑。此过程中阴阳爻累积而成乾、坤。故伏羲画卦次序为“艮、巽、震、坎、离、兑、乾、坤”。八卦之序与伏羲画卦次序截然不同,依据阳自下而上升、阴自上而下降之理,故首兑、震;阳气不断上升、阴气不断下降而有坎、离、震、巽;阴阳爻累积而有乾、坤,故八卦之序为“兑、震、离、坎、巽、艮、坤、乾”。俞樾又以《说卦传》“帝出乎震”之帝为伏羲,“震东兑西”之八卦方位即为伏羲画卦所主方位,并以古代宗庙和朝廷上下尊卑之序对此论证。俞樾以经卦之阴阳属性,按阳升阴降之理,将八卦相重之六十四卦分为阴降之卦、阳升之卦、阴阳交之卦、阴阳不交之卦。俞樾所提出的伏羲八卦次序、八卦之序、六十四卦排列全凭己意,戛戛独造,其对宋代“先天八卦之序”的反驳可备一说,但以《夏》易首艮确定伏羲以艮为首,值得推敲。
第二章对《易贯》成书之问题意识与解《易》理路进行分析。俞樾《易贯》是基于对《周易》“舆说辐”“密云不雨”等重出之辞的思考而作。他进一步发现圣人作《易》具有“参伍错综”之特点,即文辞表面上看不一致,但实质内涵相同,如“密云不雨”与“方雨亏”、“勿忧”与“不雨”等,所以需“测”全部经文以领会圣人之意。《易贯》主要内容为对部分《周易》字词的疏解。俞樾综合运用训诂考据和汉易体例,确定卦辞出于何种卦象,并探索卦爻辞之间深层的象数联系。《易贯》仿焦循《易通释》,但二者又在整体规模、体例运用等方面有所差异。
第三章对俞樾自创的“穷通变化”说、“刚柔相易”说与“变卦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穷通变化”吸收汉代旁通、升降、之正等说而成,在旁通卦组之间通过阴阳爻升降使卦爻得正;若通过升降仍不能得正,即通过之正“变”正。“穷通变化”的终极目的是使六爻正定有序而成既济。俞樾将“刚柔相易”理解为旁通与反对,即将一卦六爻初上、二五、三四彼此互易而成另一卦,实则即虞翻之反对说、孔颖达之“覆卦”。“变卦体系”不同于汉代八卦或消息卦生杂卦之模式,其变化方式是一卦从初爻始,依次变至五爻;又从二爻始,依次变至五爻;再从三爻始,依次变至五爻……共变化出十五卦,其旁通卦与之变化方式相同,故两组旁通卦组则可变化为六十四卦。“变卦”体系以旁通卦组为单位,借鉴京房上爻不动之法,实则是为了避免出现重复之卦。“穷通变化”“变卦体系”均为纯粹的卦爻推演,未曾落入解经实践,故其理论价值值得商榷。
第四章研究俞樾易学训诂成果。俞樾承续乾嘉朴学之风,提出“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的训诂原则,疏解了许多《周易》中的疑难卦爻辞,对高邮王氏父子有一定的发展。其训诂时,常综合运用旁通、升降、反对、之正等汉易体例以注经,具有汉易特色。俞樾之训诂考据与象数虽常常兼用,但就整体而言,《群经平议》与《易贯》分别从训诂、象数两个角度对某一字词解释,甚至还偶有自相抵牾之处,故俞樾之训诂与象数并未真正融通,二者分河饮水。
第五章对俞樾易学义理思想进行挖掘。首先,俞樾认为卦爻辞本身即涵摄义理意涵,故对部分卦序、卦爻辞承载的圣人之意进行了解释。其次,俞樾以“变易”为《易》之固有之义,但从“穷通变化”而言,变化的最终结果是六爻正定之既济,故《周易》智慧兼含“变与不变”。复次,在讨论人性问题时,俞樾以人性为恶,是谓“不变”,人与禽兽之别在于才,需通过圣人教化使社会和谐通泰,人人各司其职,是谓“变”。俞樾对人性论的讨论既是对荀子的复归,同时也是对乾嘉高扬人的智性的继承。最后,俞樾依“变与不变”为内忧外患之国家提出政治原则与改革设想。“不变”之政治原则在于求其无乱、推私及公、绳之以礼,而“变”之改革方案则是基于“异类相制,以拙制巧”之原则而提出的种种老生常谈之言,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结语部分对俞樾易学思想进行总结与评价。整体而言,俞樾易学体系性较弱,各部分之间关联不紧,如“一屋散钱”。但分而论之,俞樾继承乾嘉学术,在具体内容上常独出心裁、多有创见,不乏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