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北朝
华夏祖源
墓志
民族认同
摘要:
在北魏政治体的带动下,北朝时期少数民族自上而下追溯华夏先祖,形成多种祖源叙事文本,这些祖源叙述文本都是少数民族假借族源神话,为他们“外来者”身份与华夏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北朝的内迁胡族由最初被动认同汉族文化到后期对华夏先祖主动的认同与选择,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祖源记忆范围扩大最有力的证明,亦即边疆与中原各族持续互动融合的有力表征。“黄帝”逐渐成为新的民族符号,使汉族与胡族在心理上产生共同文化记忆,这不仅强化了炎黄崇拜,也进一步加强了内迁胡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北朝时期胡汉共祖现象不仅奠基了隋唐时期的民族团结、天下大治局面,为中华民族今日“炎黄子孙”认同局面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而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多以内迁北族主动靠拢汉族文化为主。纵观少数民族追溯华夏先祖墓志,其籍贯与姓氏基本“汉化”,这主要是由于在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攀附汉族郡望与渊源俨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外加儒家文化接纳包容特性,内迁胡族在总体上趋同于对中原文明的文化认同。除姓氏籍贯外,这种文化认同在墓志中还体现在内容“儒家化”、墓志结构风格士族化等方面。内迁胡族政权在文化上逐渐向汉文化靠拢,使得原本持排斥与抵触态度的汉人群体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也慢慢接受其政权统治。少数民族“变夷从夏”,这是民族关系一大进步,也是民族认同重要步骤。
在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主动构建华夏祖源,以华夏后裔正统身份自居。北朝时期在边疆与中原各族共同努力下,“黄帝”由最开始统治者为实现其政治利益的工具,到华夏境域内各族人民积极建构与广泛选择的新的民族历史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胡汉同源共祖的历史记忆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为隋唐民族盛况奠定基础,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凝聚与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