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禄劝
彝汉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类型
语言接触
摘要: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区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彝族群体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随处可闻。本研究以县城区屏山街道为调查地,在不同居住类型的两个社区,选择15-69岁的彝族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隐匿式录音、访谈式问卷、深度访谈等方法,以及交际民族志、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分析方法,在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彝汉语码转换的类型、彝汉语码转换的社会分布,分析彝汉语语码转换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分六个部分。绪论包括调查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设计及调研经过。第一章综合田野文献,梳理调查地相关情况和调查对象类别,结合以往田野调查资料,说明禄劝县城彝族群体的语言使用概况。第二章依据会话语料,从结构、情景和功能三个维度归纳彝族口语交际中彝汉语码转换的类型。第三章依据83份访谈式问卷的数据,分析彝汉语码转换的分布,以及彝汉语码转换的八类行为在社区和群体两个维度的共性和差异。第四章综合问卷数据和调查地的社会背景资料,分析彝汉语码转换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包括研究结论、理论思考和调查反思。
研究表明,禄劝县城彝族口语会话中彝汉语码转换的类型在结构、情景和功能三个维度各有特点。综合分析不同社区、群体调查对象彝汉语码转换的自报和隐匿录音材料的核实,以及不同条件下语码转换的频率,认为“彝语夹杂方言”“彝语转换方言”“方言转换彝语”是彝族群体最常见的语码转换类型。彝汉语码转换的差异表现在八类语码转换的普遍性以及频率分布模式方面。彝汉语码转换原因方面,与西南官话相关的彝汉语码转换,其原因具有多元化特点,即除受传统认知中的策略性原因和非策略性客观交际环境的影响,还受彝汉语接触对说话人无意识表达的影响。与普通话相关的彝汉语码转换属于非常规现象,多数调查对象无法说明原因。彝汉语码转换的评价方面,调查对象对与西南官话相关的四类语码转换现象评价较为积极,将其看作县城区域内彝汉双语接触、并存和发展的自然结果,其中彝汉语间相互转换被视为自身具备多语能力而非双语能力不平衡的体现。对于与普通话相关的彝汉语码转换,多数调查对象无法作出评价。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彝转方”“方转彝”“彝夹方”三类语码转换类型会继续存在和发展,对其余五类语码转换类型发展的评价较为消极。关于影响彝汉语码转换的语言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接触和彝汉语自身的限制方面,非语言因素则体现在社会生活变化和县城彝族文化与社会身份建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