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语言接触
外来词
日源词
文化交流
文化输出
摘要:
中日两国一直以来由于地理位置邻接,文化间的互相交流和吸收不可避免,而中日之间由于文化的交流,自然而然地也导致了语言的相互影响。根据沈国威(2008)在研究成果「漢字文化圏諸言語の近代語彙の形成—創出と共有」中的统计,目前在汉语中继续延续使用的日源词还有一千个以上,大部分词汇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左右的近代时期传入。目前,这些词汇几乎都充分融入到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在使用过程中也无任何违和感,让人难以察觉这些词汇并非是本土文化而是外来词汇。日源外来词能够在短时间飞速地渗透到汉语的文化环境中并非偶然,而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等多重因素同时造成的。
与此同时,值得思考的问题也相继出现,为何日语词汇以及日本文化总能比其他国家文化更容易形成新的文化浪潮呢?而我们在接触这类语言的时候也几乎不会有不适感,甚至很多词汇在我们初次见到的时候就能够大概了解其意,完全意识不到这是一个外来词汇。这时我们就要考虑到日语词汇相比于其他语言的特殊性。中日间的语言文化完全不同于其他国家,作为同样使用汉字的国家,两国之间的语言交流似乎更加地密切和特殊。高名凯(1958)曾认为汉语中的日源词对汉语词汇体系影响深远,是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的最大来源,许多欧美词汇都是通过日语词汇的转移植入到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
因此,本文将从语言接触理论出发,考察中日语言借用的各个方面,并从语言影响机制角度出发,分析中日语言借用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中日语言交流过程对文化输出的启发,探讨文化输出的有效路径。
本论文选题主要围绕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以下简称日源词),从整体上看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其一是对日源词性质特点和使用情况分析;其二是对当下环境里积极讨论的文化吸收与文化输出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作为本文的创新点,本研究力求在对中日词语借用以及对语言影响机制分析的基础之上,探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的当下,以语言为媒介,如何做好自文化的有效输出。
本论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绪论,本章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选定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梳理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任务。
第二章对语言接触理论的定义、应用等进行详尽解释与归纳总结,并从语言接触理论出发,对一直以来汉语日源词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点和争论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第三章首先在语言接触理论的指导下,考察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节点及对词汇借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认识进入到汉语中的日源词的语言特征、借用方法、语义变化,探索汉语对日源词的接纳与吸收、改造与同化的规律与及特点。最后通过语言使用通用度这一概念,对语料中日源外来词的使用进行考察并讨论是否需要对汉语外来词采取正确、妥贴的规范对策。
第四章分析日源外来词对汉语语言使用的影响。首先是新文字的使用,其次是新语法规则的使用,最后对于一部分本来在汉语中已经存在的语义表达,与其相同语义的日源外来词的借用会对其造成怎样的影响,并从共存以及竞争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基于以上几个章节的分析,将重点放到文化输出方面,探讨中日两国作为同为汉字使用国家如何更好地做到文化交流,以及应该如何通过语言上的紧密关系做好中华文化的有效输出。最后,通过对日源外来词融入汉语环境的原因考察,具体说明语言接触、语言借用与文化输出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语言的接触交流以及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原词直接翻译的方式实现文化上的交流与传播。
第六章作为结论部分,对本文探究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
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不同于从其他词汇中传入的外来词,作为同样在语言中使用汉字的国家,中日两国中汉字词的构词、文字具有极大相似性,这也导致了在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语言使用,很容易直接通过原词的使用来实现新文化的输入。
诚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以及文字的输入绝对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增减、借贷、丰富,更是语言深层次下所携带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丰富和补充的同时,通过语言上的交流,产生两国文化上更深层次的交流。因此,不得不说语言的输出,是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特别是当今经济飞速发展,文化输出得到更有利的经济支撑,更应思考如何将自民族优秀文化传递出去,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其影响力与价值。
作为外语语言学习者,在跨语言、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我们进行语言对译的过程中,将本国家文化更好地通过语言这一手段传递给世界,并分析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汉语文化在思考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流入与渗透的同时又如何利用语言传播的特点做好自文化的海外输出。